判断空空中冷柴油机的增压器是否故障,可通过症状观察、数据检测、部件检查三个维度综合判断,结合发动机运行状态和物理特征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通过运行症状初步判断
增压器故障会直接影响进气、燃烧和排气系统,表现出以下典型特征:
1. 动力性能异常
加速无力、爬坡困难:增压器效率下降导致进气量不足,发动机输出功率和扭矩明显降低,尤其重载或高速时症状更明显(如车辆踩油门后转速提升缓慢,超车时动力 “跟不上”)。
转速波动或限速:增压压力不稳定(如旁通阀卡滞)时,发动机转速可能忽高忽低;若 ECU 检测到增压压力异常,会触发保护性限油,导致最高转速被限制(如无法达到额定转速)。
2. 排气异常
冒蓝烟:压气机端或涡轮端油封损坏时,机油进入进气道或排气道并参与燃烧,排出的废气呈蓝色(冷启动时更明显),同时机油消耗量显著增加(需频繁补加机油)。
冒黑烟 / 碳烟:进气量不足导致燃油燃烧不充分,废气中碳颗粒增多,表现为排气管冒黑烟(急加速或重载时黑烟浓密)。
排气温度过高:涡轮效率下降时,废气热量无法有效转化为增压功,触摸排气管或涡轮壳会感觉异常烫手(可能伴随隔热罩发烫、周边部件老化异味)。
3. 异响与振动
高频哨音或摩擦声:增压器轴承磨损、叶轮与壳体间隙过小(或有异物进入)时,会产生 “嘶嘶” 哨音或金属摩擦声,且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加剧(切断油门后异响可能短暂持续)。
异常振动:叶轮动平衡破坏(如叶轮变形、积碳不均)或轴承松旷时,增压器旋转会产生明显振动,可通过手摸进排气管感受到高频震动,或观察到管路接口松动、密封垫渗气。
二、通过数据检测定量判断
借助诊断工具或仪表测量关键参数,对比标准值判断故障:
1. 增压压力检测
方法:使用压力表连接至增压器出口(或中冷器入口)的测压孔,在发动机额定转速、全负荷工况下测量增压压力。
判断标准:若实测压力低于厂家规定值(如标准值 1.8bar,实测仅 1.2bar),说明增压器效率下降;若压力波动超过 ±0.2bar(如忽高忽低),可能是旁通阀、压力传感器或执行器故障。
2. 进气量与中冷后温度检测
进气量:通过发动机自带的进气流量传感器(或外接流量计)检测,若进气量低于同工况标准值的 10% 以上,可能是增压器压气机效率不足或中冷器堵塞(需排除中冷器问题后再归因于增压器)。
中冷后温度:空空中冷器的作用是冷却压缩空气,若中冷后温度明显高于标准值(如标准≤50℃,实测达 70℃),且排除中冷器脏堵、散热不良的因素,可能是增压器压气机端效率下降(压缩空气绝热效率低,导致温度过高)。
3. 故障码读取
连接发动机诊断仪(如柴油车常用的 OBD 诊断仪),读取与增压器相关的故障码,常见包括:
P0299:增压压力过低(增压器效率不足或管路漏气);
P0234:增压压力过高(旁通阀失效或控制电路故障);
涡轮转速传感器故障码(若配备):提示涡轮转速异常,可能是叶轮卡滞或传感器损坏。
三、通过部件拆解检查确认
若上述方法无法确诊,需拆解增压器检查内部状态:
1. 外观检查
叶轮状态:观察压气机叶轮和涡轮叶轮是否有变形、裂纹、磨损(如叶片边缘磨损、缺口),或附着大量积碳、油污(积碳过多会破坏动平衡,油污可能来自油封泄漏)。
壳体间隙:用塞尺测量叶轮与壳体的径向和轴向间隙(参考厂家标准,如径向间隙一般≤0.15mm),若间隙过大(如超过 0.3mm),说明轴承磨损严重。
轴承与轴系:转动叶轮,感受是否有卡滞、异响或松旷(正常应转动顺滑、无阻滞);检查轴承是否有烧蚀、滚道磨损痕迹,轴颈是否拉伤。
油封与密封:检查压气机端和涡轮端油封是否破损、硬化,若发现油封边缘开裂或有机油渗漏痕迹(如壳体结合面有油泥),说明油封失效。
2. 管路与中冷器关联检查
检查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进气管路是否有油污(若有,可能是压气机端油封泄漏);
检查中冷器芯体是否被机油污染(油膜覆盖会降低散热效率),间接印证增压器漏油故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