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地系統的接地電阻不滿足要求(即電阻超標,如常規場景>4Ω、特殊場景>1Ω),會直接導致接地系統的核心功能(導泄故障電流、降低設備外殼電位、防護雷電 / 靜電)失效,引發觸電、設備損壞、故障擴大等多重危害,具體如下:
一、最直接風險:人員觸電事故(核心危害)
接地的核心作用是將設備(如柴油發電機組)外殼泄漏的電流導入大地,若接地電阻超標,泄漏電流無法快速、順暢地流入大地,會導致:
外殼殘留高電位:故障時(如繞組絕緣破損、電纜破皮),帶電部件的電流會通過外殼形成 “對地電位”,接地電阻越大,外殼電位越高(可能達到數百伏甚至接近火線電壓)。此時人員接觸外殼,電流會通過人體導入大地,引發電擊事故,嚴重時危及生命。
觸電后無保護觸發:若機組配置漏電保護器(RCD),其動作依賴足夠的漏電電流(通常 30mA)。接地電阻超標時,漏電電流過小,無法觸發漏電保護器跳閘,即使發生漏電,設備仍會持續帶電,擴大觸電風險。
間接接觸觸電風險升級:即使未直接接觸機組外殼,若周圍金屬構件(如機房支架、管道)因電位傳導帶電(接地不良導致電位擴散),人員接觸這些構件也可能間接觸電。
二、設備損壞:故障擴大,縮短使用壽命
內部部件燒毀:當機組內部發生短路、過載等故障時,接地電阻超標會導致故障電流無法快速導泄,故障點的電弧、高溫無法及時消散,可能燒毀繞組、接線端子、電容器等核心部件,甚至引發機組起火。
電位差損壞精密設備:若發電機組連接數據中心、醫療設備、精密儀器等負載,接地電阻超標會導致機組與負載之間、多臺并聯機組之間出現電位差(即 “地電位反擊”)。這種電位差會通過線路侵入設備內部,擊穿電路板、芯片等敏感元件,造成設備停機或永久性損壞。
加速絕緣老化:接地不良時,機組運行產生的電磁場無法通過接地有效屏蔽,可能在外殼或線路中感應出異常電壓,長期疊加會加劇絕緣材料的老化、破損,進一步誘發漏電故障,形成惡性循環。
三、特殊場景風險:防雷 / 靜電防護失效
防雷能力喪失:若接地系統同時承擔防雷功能(聯合接地),接地電阻超標會導致雷電擊中機組或周邊時,雷電流無法快速導入大地,進而在接地系統中形成極高的感應電壓(雷電過電壓)。這種過電壓會擊穿機組絕緣、燒毀配電設備,甚至引發火災或爆炸。
靜電累積引發危險:柴油發電機組運行時,燃油流動、部件摩擦會產生靜電,正常接地可將靜電及時導泄。接地電阻超標時,靜電無法釋放,會在外殼或燃油系統中累積,當靜電電壓達到臨界值時,可能產生電火花,引燃燃油蒸汽,引發安全事故(尤其在機房、油箱附近等易燃易爆環境)。
四、運行穩定性下降:頻繁故障或停機
保護裝置誤動作 / 拒動作:接地電阻超標會導致過流保護、漏電保護等裝置的動作邏輯紊亂 —— 要么因故障電流不足而 “拒動作”(故障持續擴大),要么因接地系統電位波動而 “誤動作”(正常運行時突然停機),嚴重影響供電穩定性(如應急供電時突然中斷)。
三相負載不平衡加劇:接地不良會導致機組中性點電位偏移,進一步放大三相負載不平衡的問題,引發機組振動加劇、異響、油耗增加,長期運行會縮短發動機、發電機的使用壽命。
五、合規性風險:違反安全標準,承擔法律責任
根據《電氣安全規程》《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》等國家標準,接地電阻不達標屬于重大安全隱患。若因接地不良引發安全事故(如人員傷亡、設備損毀、火災),相關單位或個人需承擔民事賠償、行政處罰,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。
總結
接地電阻不滿足要求,本質是讓接地系統從 “安全屏障” 變成 “安全隱患”—— 既無法保護人員免受觸電傷害,也無法保護設備免受故障 / 雷電沖擊,還可能導致供電中斷、合規追責等連鎖問題。因此,接地電阻達標是柴油發電機組安全運行的 “底線要求”,一旦檢測到超標,必須立即通過增加接地極、添加降阻劑等方式整改。